2022-02-26 05:48 星期六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主辦
會員登錄
首頁 >> 歷史資料 > 研究報告 > 正文
賽迪顧問發布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研究(2021)
字號:[    ] 發布時間:2021-12-24 15:20:43 來源:賽迪顧問 發布人:馬穎

作者

城市經濟研究中心

資源型地區是依托本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區域。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是維護國家資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環節,是加快補齊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短板的重要舉措。

 

2021年11月12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全面系統轉型、資源能源安全、低碳綠色發展、民生福祉提升、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為全面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意見。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從綜合質效、發展潛力、創新活力、綠色生態和民生保障五個方面遴選了18個細分指標,構建了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中125個地級行政區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深入研究,發布了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排行榜(2021)。

 

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排行榜(2021)

賽迪顧問發布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研究(2021)

 

一、特征分析

 

(一)傳統資源大市高質量發展成績領跑全國

 

榜單前10名中,徐州、唐山、馬鞍山、東營、洛陽等傳統資源大市高質量發展成績亮眼。其中,徐州一直堅持“工業立市”理念發展制造業,形成了較為齊備的工業體系。唐山在做強鋼鐵、裝備制造、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新興產業布局也初見成效。這些資源工業大市依托礦產資源較早實現了工業布局,產業基礎較好,產業轉型較快,在榜單中排名較高。

 

(二)華東資源型城市整體表現亮眼

 

整體來看,華東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較高。湖州的發展借助了其位于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全產業鏈培育提升全覆蓋行動,構筑產業現代化集群高地。馬鞍山則以馬鋼智能化改造為契機,在全市推廣智能化改造經驗,加大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但也應看到,淮南、淮北等地由于所處區域綜合實力不強、產業類型單一且新興產業培育滯后,高質量發展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經濟弱省資源型城市轉型乏力

 

榜單的中后部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西北等地區。東北地區排名靠后城市大多具有資源枯竭、接續產業帶動力不足等特點,西南、西北地區排名靠后城市大多存在產業鏈單一、資源深加工延鏈補鏈不足等問題?梢钥闯,經濟弱。▍^)受制于新舊動能轉換整體速度較慢,。▍^)內資源型城市轉型動力不足,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偏低。

 

二、以“五結合五升級”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一)能源安全強化和資源型產業發展結合,實現供給保障升級

 

一是統籌能源開發與保護。針對本地資源的評價、勘查和開發等環節制定中遠期規劃。積極對接自然資源等主管部門,主動參與國家資源能源供給體系和礦產地儲備工程的構建與推進。二是促進資源型產業提質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資源型國企整合重組,整合存量資產,重組龍頭企業。通過提升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以政府購買技術服務等方式提升資源型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積極性。

 

(二)區域協同發展與產業空間拓展結合,實現城市功能升級

 

一是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深入挖掘地緣優勢,參與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通過城市群、都市圈、產業帶等形式打造區域產業共同體,強化區域產業協作。對接區域中心城市的產業轉型需求,借助“科創飛地”等形式承接區域中心城市的創新要素。二是擴展城市產業空間。將城鎮空間布局優化與城市更新改造有機結合,規劃建設符合產城融合理念的城市新區、具有資源特色的產業園區。在獨立工礦區建設具有資源特色的產業園區、工業遺址,推動基礎設施完善的閑置工礦區空間的有效接續利用。

 

(三)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與產業綠色發展結合,實現集群質量升級

 

一是圍繞資源優勢構建產業體系優勢。圍繞資源產業鏈上下游進行產業招引和產業培育,推動資源開發與產業鏈下游的融合發展,借助資源型企業智能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機遇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資源精深加工帶動多元化產業體系構建。二是實現資源關聯產業綠色發展。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礦產廢棄物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動煤炭等能源清潔高產高效發展。推進資源產業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發展礦產及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堅持循環建鏈,擴大循環經濟規模。

 

(四)新舊動能轉換與創新平臺建設結合,實現創新能力升級

 

一是以技術升級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利用資源型產業升級改造契機,通過共性技術研發、工程示范等方式推進跨區域、跨行業的創新合作。推廣資源型龍頭企業智能化轉型經驗,加快資源產業鏈的創新基礎要素積累、創新融合場景搭建。二是以產業升級帶動創新要素匯聚。圍繞產業鏈構建公共創新服務載體,推動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源頭,創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匹配成果轉化供給與需求。開展產業創新示范工程,培育示范企業,布局一批研發轉化并重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五)營商環境優化與民生幸福提升結合,實現投資環境升級

 

一是加強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市場活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改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及各類軟硬件環境。制定出臺產業人才招引政策,營造優質創新創業環境,提升對產業項目和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鼓勵國有企業通過項目合作、產業共建、搭建聯盟等市場化方式帶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二是促進共享發展,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政策。通過公共服務資源擴容、社會公共服務提升以及城市生態建設改善軟硬性環境。強化援企穩崗力度,拓展新經濟、新業態就業空間,多渠道支持靈活就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各類新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
 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鏈接:

主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承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與信息部

技術支持:北京中煤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京ICP備19006080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7339號 

國家煤炭工業網 國家煤炭工業網 國家煤炭工業網
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 官方頭條號
五月天激情网站